首頁 新聞 相關新聞
以類別搜尋
以關鍵字搜尋
相關新聞
七月原是吉祥月!!
日期 : 2019/07/05

慈悲的心地永清涼

七月正是盛夏炎熱的季節,大多數學生們都放暑假的日子。古詩云:“山川炎似火,天地熱如爐”。尤其是澳門和香港處於亞熱帶地區,空氣污染且非常潮濕,真悶熱得叫人難堪。儘管這麼酷熱的天氣,學佛者只要效法佛陀慈悲精神,看待世間一切眾生,自然就時時都會覺得心地清涼,因之而能驅除身外周圍暑氣的逼迫。所謂“慈悲的心地永清涼。”


  “慈悲”為佛弟子進入佛門的第一步——耐勞忍熱,亦是於菩薩六度行中進一步的表現,入生“忍”法門,這是學佛慈悲“精進”的好現象。諸佛菩薩為救地獄的眾生,都不覺得是熱是苦;這都是用慈悲心去驅除大熱苦感的經驗。

 

忌諱的七月
  世俗一般人,對於七月大多是忌諱的。家庭喜事,都避免在七月間舉行,尤其是年老一輩的人,仍然迷信七月乃是每一年度開地獄門時,地獄中的鬼魂多數出來人間飄蕩,深夜出門不小心,或時運低,容易碰鬼惹禍。更妙的是有些人甚至說七月不可婚嫁,七月娶的是鬼新娘,七月生的鬼孩子……等等胡說。把七月簡直當作是“鬼月”,事事忌諱。

 

佛歡喜日
  其實,依照佛教來說,七月是最吉祥的好日子。因為七月是佛的歡喜月,正是眾僧結夏安居三個月修行功德圓滿。由於結夏安居間(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結夏至七月十五解夏),修持悟道證果的佛弟子很多,所以佛陀非常歡喜。現在佛教中依然有很多學道者,或寺院中仍保持結夏安居、定期修持學法的生活,專心精進用功,亦得到龍神護法的歡喜,這麼說來,七月這個月豈不是最吉祥的歡喜月嗎?


  某些人心中可能仍有多少的疑惑:自古以來,一到七月,無論哪一個地方,不管道教也好、神教也好、佛教也好,無不紛紛設壇大作“普度”法會,尤其是七月十五,仍有世俗人在其家門口祭祀孤魂野鬼,若不是鬼月,何故會“普度孤魂”?其實,有很多人大多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,認為是中國傳統習俗,人家拜我也拜。

 

盂蘭法會的由來
  佛教“盂蘭盆法會”,相信很多人也未必知道盂蘭盆的意義是什麼?盂蘭盆的梵語是烏藍婆拿。盂蘭法會的由來:從佛教來說,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,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,簡稱為“盂蘭盆會”。


  為什麼稱“盂蘭盆會”呢?這“盂蘭”翻譯為“解倒懸”,是極苦的意思。這是一種比喻,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,如餓鬼道中的眾生,腹大如鼓,喉細如針,飢餓難堪,如被倒懸著一樣,極為痛苦。“盆”是盛載食物的容器,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,恭敬奉獻佛僧,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,以解救其“倒懸”之痛苦。所以稱為“盂蘭盆會”,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,而盛設種種供養,奉施三寶之法會。


  這法會的由來是佛在世時,其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尊者,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見稱。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經往生的母親,不知現在何處?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入定中觀察,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,受盡飢渴之苦,目不忍睹。尊者悲痛萬分,不忍母親飢渴的痛苦,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,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飢。其母見了白飯,急不及待地伸出雙手,接過盛滿白飯的缽,捧到面前,當開口吃時,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來,整缽的白飯,都變成燒焦的炭,不能食用了。


  目犍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,心裡非常悲痛,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,而自己又無法救得母親,使她脫離苦境!於是想起懇求佛陀代為設法,濟拔其苦縛。因此他就立即來到佛前,訴說自己母親在餓鬼道中所受的苦況,並說出自己運用神通之力盛飯給母親,而母親不得受食之情形,還至誠懇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。


  當時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:“你不要以為仗你的神通之力,就能救拔你的母親!要知道,娑婆世界眾生,一生都是積惡造業,罪根深重。如你欲想救拔母親,只仗憑你個人神通之力,非依仗大福德因緣之力量,確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!”


 佛又教導目犍連尊者說:“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,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,恭敬奉獻佛僧,承仗三寶威德福力,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飢渴之苦!”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,依隨佛陀所示的方法,於七月十五日那天,預備種種飲食,盛於盆器之中,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;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緣,而講了一部《盂蘭盆經》。由此可知,七月十五日,能設齋供佛及僧,其功德真能超薦七世父母之罪業。

 

結夏安居
  佛陀為什麼這樣重視七月十五日,並說出這天供佛及僧有這麼大的力量,能救拔超脫七世父母之苦報?
  那是因為佛在世時,有個制度,就是每年一到夏季,必定集合各地弟子一處,專心共同修持學法。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,至七月十五日止,為期三個月,稱結夏安居期。由於這三個月期中,專心一意聽佛教授佛法,又能精進勤修,所以到了第三個月的最後一天——七月十五日,即眾僧自恣,慶祝九十天功行圓滿,多能證得果位。所以,諸佛菩薩龍天歡喜。因此,能在這天設齋供養佛僧,自然能得大功德力,超薦先亡眷屬,乃至七世父母,解脫三惡道中之苦。這就是佛教所說的七月十五的法會。

 

常思孝慈
  所以《佛說孟蘭盆經》中說:“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,憶所生父母,為作孟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眷慈愛之恩……。”由此經文中,我們可以大略體會出,每年七月普度法會的由來,大致與佛教的追思、憶念先亡父母恩,想超度往生善道的意義相同。只因時代經歷兩千多年,又是印度與中國的民情不盡相同,把這深具意義的孟蘭盆會,慢慢地改變形式,所含“救倒懸”的意義也都不存在了!反而將這最吉祥、有利於眾生盡孝恩、種福德的大好吉月誤訛為凶煞月。眾生就因是非顛倒,不但不造福因,更大殺牲畜,拜祭鬼神,實在毫無意義!

 

去諸熱惱 清涼自在
  為佛弟子者切莫迷糊不清,必須要明白真理,對於慈悲濟世、利益人群的事業,固然要精進,不畏辛苦,不怕困難,但是對於自己學佛的目的,更不能不精進、不認真!尤其更應不畏辛勞艱苦地去追求人生兩項大事,也是我們每個人最切身的兩件大事。要知道人生的兩件大事,實在莫過於“生”與“死”,而最難解決的亦唯有生與死兩件大事。因此釋迦牟尼佛及十方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諸佛和菩薩,無不都是為救度眾生的生死兩大事而顯跡於世間。


 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:時常要抱持著“為人而做人”,如諸佛出現於人間,也是為度眾生而倒駕慈航。我們既是佛的弟子,就應學佛的精神,以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群服務為目的,且應與眾生同苦樂。能做到這樣人我一體,則是“成功的人生”,亦稱得上有意義、有情感、真正活生生的人“生”!“生”事既能成功了,哪還怕“死”後不解脫呢?


  學佛的人應重視“生”“死”,把握做人的機會,做好人生事業,則家庭和樂,社會安寧,天下太平,減少戰爭,真正去除熱惱,離此三界火宅,而達至諸佛菩薩清涼之境界!


文章採至http://magazine.fjnet.com/hykw/fxwz/wz14/w1424.htm

 

 

 


 

 

24小時服務專線 0800-024-886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( 02 ) 23634164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|服務範圍:桃園以北

地址|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 77 巷 20 號 

 

 

 Designed by ezb2b2c